高等教育研究所“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者:高等教育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3-03-18

   
     

    根据国内外现代大学改革与发展趋势,依据吉林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会议的总体要求,结合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实际情况,特制定《高等教育研究所十二·五规划》。

一、学科现状
    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前身为高等教育研究室,1992年更名为高等教育研究所,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现有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高等教育研究所与行政学院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获得国家批准。目前,全所共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7人,在读博士2人;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52人。
近年来,在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高教所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近5年专职教师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7篇(年人均3.7篇),其中,在cssci以上期刊发表论文50篇,2009、2010连续两年人均1.17篇,超过校cssci期刊论文均数。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转摘,在国内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教师通过多年的学术积累与不懈努力,获得部级以上课题3项,省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项,其他奖10余项。教育技术学专业于2008年全国学科评估中获得A级,位列十一。
    经过多年努力,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形成了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网络教育研究与应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当代课程与教学改革等较稳定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研究特色,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当然,与国内同类院校相比,我们还存在研究经费少、论文绝对量少、高端人才奇缺、办学方式封闭、生源层次偏低等问题。虽一般论文均量与cssci论文均量在校内位次较前,但在cssci以上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量仍然不足,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与专著比较欠缺。另外,实验室建设滞后,办公用房、图书资料奇缺。
 
二、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研究所发展设想
(一)学科建设
1.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在十二五期间,集合全所力量,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注重研究特色,建设1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高等教育重点研究基地,努力实现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
2.积极拓展学科点的数量。在现有3个教育学硕士点和1个ED.M专业学位点的基础上,努力获得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点,争取教育学硕士授权点一级学科。
3.加快博士点建设步伐。尽快完成教育管理学博士点开点工作,为我所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学历结构:在十二五期间,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重达到85%以上,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2.教师聘用:在十二五期间,引进具有海外经历、视野开阔、学术底蕴丰厚、有研究实力、有发展潜质的海内外青年学者,争取在5年内专职教师达到20名,引进2名以上博士后出站人员;新聘教师本缘率控制在30%以内。
3.青年教师: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新人的培养和扶持,每年投入2万元用于培养资助教师和学术新人;每年至少选派1名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争取十二五期间实现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20%。
4.创新团队:积极打造高等教育学创新团队,形成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搭配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的高水平研究团队。
(三)科研工作
1.科研项目方面:积极发掘潜力,力求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总量持续增长。广泛发动教师,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部级纵向课题;主动参与社会教育改革,与校外各单位建立广泛联系,争取横向科研经费。十二五期间,争取所内到账科研经费达到60万元,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科研总数与科研经费数量同比增长20%。
2.科研成果方面:在cssci上发表论文总量与均量要有较大突破。十二五期间,在CSSCI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每年按20%的比率递增,所内教师年均量实现1.2篇,超过学校均量;每年出版1—2部高水平学术著作,出版量达到或超过学校均量。
3.科研获奖方面:各级各类获奖数量不断增加。每个评审轮次至少有1项成果获得省部级(政府奖)奖励,人均获奖量达到或超过学校均量。
(四)研究生培养与教学工作
1.优化研究生生源结构。学术性研究生生源逐步实现具有教育学一级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录取比例达到50%以上,“211”、“985”高校学生逐年增加。
2.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不断修正和完善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内容,注重跨学科思维的培养,加大选修课比例,选修课比例达到50%。
3.注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培养。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课时量达到30%;高等教育学研究生实践课和调研时间不少于4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教学实习不少于6周。
4.试行导师与导师组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在高等教育学专业进行试点,到2012年7月完成一轮导师组培养实验,并形成经验性总结材料。
5.努力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选修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研究生的相关课程,鼓励学生尝试跨学科研究。鼓励研究生开展专题性研究,每年为研究生提供10000元研究经费,用于事后资助。
6.加强专业学位教育建设。积极探索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教育专业专业教育的新模式,完善学术+实践的双导师培养模式,出版2部以上的专业课程教材,开发5门教育硕士专业信息化课程,建设3所教育硕士实践基地。
7.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积极探索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不断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五)咨询服务
1.搜集国内外大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的相关信息,通过编辑《高教信息》资料,为我校校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其他业务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2.利用学科优势,积极申请、参与吉林大学学校改革与发展课题,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每年为学校提供1—2份研究报告。
3.利用高教所承办的学术期刊《高教研究与实践》,为校管理者及相关教师提供高等教育研究、大学改革与治理的交流平台。在学校的支持下,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将刊物公开,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进入cssci 。
4.凭借高教所独特的、专业性较强的图书、期刊资料,为校领导提供专题性研究资料。
5.配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完成学校交办的与专业相关的工作。
6.复建吉林大学高教研究学会,调动全校专业教师和管理工作人员积极开展高等教育和教学、科学管理研究的积极性,组织并管理校级专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立项。
(六)国内外学术交流
1.与国外3所著名大学建立联系合作研究;
2.每年派出教师及学生进行学术交流4人次;
3.邀请国内外高水平学者讲学达到8人次;
4.与4所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先的大学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
(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和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
2.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术行为。倡导文明、积极、健康、高尚的职业道德,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坚决抵制和反对学术上的不正之风。
3.加强和创新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掌握教职工思想动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关心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尽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寓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实际工作中。
(八)管理制度建设
1.科研管理制度:责任分解,创新激励机制。变革科研管理制度,实行科研经费实行责任分解、任务分担,落实到人筹措科研经费,为研究生设立所级研究资助课题,力促科研成果高效产出。
2.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实现财务公开。切实保证资金运行的合法、真实和安全。完成任期内学校下达的各项年度收入指标。严格执行支出预算,保障收支平衡。
3.完善所务管理制度。制定教师聘用、聘任制度和程序;完善领导班子例会和行政办公会制度,考勤制度;实行教授会制度,有效实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