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人生目标定位
   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提高对于生命的觉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和未来社会角色定位。具有健康的体魄。
   2.学习目标定位
   世事洞明皆学问。树立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坚实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英、日、俄)阅读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外文资料,口头或笔头翻译;熟练掌握计算机工具软件,并能运用该软件制作出教育技术产品。
   3.未来工作目标定位
   能独立获得经济来源,具有社会交往的智慧,人情练达即文章。具备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具有从事本学科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教育技术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毕业去向为大、中、小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国际学术组织等,主要从事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应用、管理与开发工作,尤其鼓励独立创业。
   4.吉林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毕业标准
   熟悉学术规范,树立学术信仰,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水平;立志成为兼备教育理论素养和技术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刻苦学习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能体现出综合性大学的特色与水平,具有参与重大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在国内和国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编写学术专著和电子教材等能力;积极参与师生英语思维训练,创建英语园区和本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能够逐步同国内外学术界建立持久联系,浏览和跟踪国际教育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的科研工作;能积极参加到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品牌学科的工作中来。
   5.专业办学总的指导思想
   以信息技术和英语思维为两翼,以学术队伍的整体学术水平提高为根本途径,管理和运用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从事学术研究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研究方向
   01.计算机教育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
   主要培养兼备理论思维与教学设计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以教育学理论和教育技术学理论为支柱,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学习、培训和教育管理与评价,在教学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等方面实现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研究开发教学功能优良的教学软件、教学平台和教学与学习工具等。
   02.网络教育研究与应用(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Web Education )
   培养网络教育研究与应用的专门人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网络教育的基本应用问题,研究网络教育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网络教学的有效性、学习环境及其效果评价等问题;使学生具备应用理论进行网络学习环境和网络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学系统、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支持服务系统。
   03.个性化知识增长技术研究( The Study of Individuation Knowledg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
   本方向以研究个性化知识的获取、加工及存储为核心,结合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哲学认识论和知识论等研究成果,以计算机科学中的人工智能与言语认知加工方法为技术支持,以著名学者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及其思维方式为原型,探究在网络时代知识快速增长的信息环境下,学习者建构自己个性化知识体系,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主要培养能够应用个性化知识增长技术,精通英语,解决个性化学习问题的专门人才。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分配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年,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时间大约各占一半,两者交叉进行,教学为科研服务,完成规定学分才可以申请答辩。
   研究生复试时分析录取研究生的学习者特征和已有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在研究生入学后的一个月内,组织学生学习了解每个研究方向的具体内容和工作任务,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充分发挥研究生本人的个性,开始制订个性化知识增长方案,完成分配导师和确定论文指导小组的工作。
   在校期间实行学期注册制度,未注册者终止其下一阶段各培养环节的内容登记备案。硕士论文工作不得少于一年,在职人员的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但不能超过一年。第1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并开始介入导师的科研工作;第2学期开始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文献阅读;第3学期完成文献综述;第4学期初进行开题报告,开题之后就进入论文阶段;第5学期末,进行论文中期检查,考核结果保存到研究生离校为止,不合格者,将给予警告,必须重新开题,并跟踪检查,直至最终完成。论文期间的学习方式为自学和个别化学习。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要求

 五、学分要求
   1. 必修课(学位课)20学分,其中包括,公共课3门6学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共12学分;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共2学分。
   2. 选修课不应少于14学分,其中包括,各个方向限选课3门6学分;方向任选课不少于8学分。
   3. 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和考试的限选课程实行重修重考制度,成绩60分以上者取得相应学分,重考重修课程最高分为60分。
   4. 至少精通一种计算机工具软件,并能运用该软件参与教育技术项目开发,否则不能参加答辩。
   5. 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鼓励研究生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将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落实到每一堂课中,积极开展学术讨论和实验研究。考试课按百分制计算,考试内容及其难度大小根据学位课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不得擅自更改。考查课一般以学期论文的形式考核,鼓励使用口试和完成实际任务的考核方式。
   6. 硕士论文申请人在提请答辩前必须获得全部34学分。
   六、文献阅读
   1. 导师在第2学期安排其所指导的研究生阅读专业文献并规定做文献报告的时间,论文指导小组的教师及相关研究生要听取报告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形成学术研讨的氛围。
   2. 在专业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开始选题工作,充分调动研究生个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参加工作的研究生在选题时要尽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研究课题必须是一个真问题,并经过查新确认是一个没有被研究过的问题,并且对于研究者和研究条件而言具有可操作性。
   3. 选题的确定必须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中、英文专业文献和学术调研才能完成,先确定选题范围,再逐步缩小范围,聚焦到一个点上。文献阅读工作的质量考核以确定选题范围和研究题目为标志,合格者可获得一个必修学分。文献综述工作在第3学期完成,和上一年级的论文中期考核同时进行。
   4. 确定选题前要进行学术调研。如果是实际问题,学术调研必须接触实际的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弄清楚问题的本质所在和问题获解后的实际意义大小;如果是学术问题,学术调研要进行文献查新,包括书籍和学术期刊,弄清楚该问题的理论意义,尤其是它和本学科根本性理论的关系远近。
   5. 文献阅读的成绩是根据研究生所选题目及其所提交的文献阅读报告质量判定的,这是锻炼研究生独立学习和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做好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一步,必须高度重视。
   6. 研究生作文献综述时应该能够回答下列问题:
   (1) 这个问题的研究历史及现状及当前的研究成果如何?
   (2) 研究这类问题的权威刊物、机构、人物是什么?列出其代表性观点和权威性的学术著作。
   (3) 查新的文献量及文献来源说明及文献对研究问题影响力大小,必须有英文参考资料。
   七、开题报告
   1. 第4学期初的5月份结束开题工作,未通过开题的研究生将择期重新开题。
   2. 合格的开题报告需要能够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本学科中的位置,是否涉及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2)这个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研究的条件,资料、时间、工具、仪器、研究对象等。
   (4)研究方法,收集数据的方法,处理数据的方法。
   (5)预期取得的研究结果,最终目标,创新及贡献何在?
   3.开题报告要经过导师的审核批准才能正式提交,能够回答上述问题的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研究的理论假设和技术运用,有具体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4. 开题报告的材料要保存到研究生毕业离校。
   5. 举行开题报告时,研究生要能够顺利回答上述问题才算合格,并可以得到一个必修学分。
   八、中期考核
   1.第5学期末,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2.检查工作由培养单位统一组织,以导师和论文指导小组负责执行。根据开题报告所做出的研究计划检查研究生的论文研究情况并做出评价,如果遇到意外情况,察看研究生是否及时做出了适当调整,导师是否尽到了指导和督促的责任。
   3.通过中期检查之后,可以对已确定的研究问题进行研究,把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在一个小范围内进行检验,以便获得反馈信息,最后修改自己的硕士研究论文。
   4. 论文中期检查的具体要求如下:
   (1)修满了必要的学分,课程学习合格。
   (2)没有受记过以上处分,没有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违反著作权法。
   (3)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教育类或技术类的学术论文。
   (4)专业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合格,学术调研符合要求。
   5.中期考核不合格者必须再次开题,并延期进行论文答辩。
   九、论文工作
   1.论文撰写
   (1)论文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新点。
   (2)论文作者的学术观点必须正确,理论分析科学合理,技术运用准确恰当,推理计算及实验数据可靠无误。
   (3)论文研究者的理论功底达到专门化和系统化,本门学科知识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必须做到学有专长,并能够独立从事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工作。
   (4)必须指明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做出是否达到硕士学位要求的明确结论,并给出确实的证据。对于暂时达不到硕士学位要求,但可以修改的论文,可以建议补行答辩,并在半年内执行补答辩。
   2. 论文答辩
   每位申请人平均需要40分钟,其中,15分钟陈述论文内容,10分钟答辩委员会委员提出问题,硕士学位申请人用15分钟回答问题。
   论文内容陈述纲要及时间安排的建议:
   (一)研究问题简介(约2分钟)
   (1)研究问题的性质,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目前研究的水平;
   (2)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理论假设和研究问题的思路及解决方案;
   (二)研究过程简介(约6分钟)
   (1)研究的对象,收集数据的过程,耗时和所用的工具及数据量大小;
   (2)处理数据、分类加工数据的方法,理论假设的修改或变化情况;
   (3)在研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意外事件或重大变更及应对措施;
   (三)研究结果简介(约4分钟)
   (1)研究的预期效果是否达到了?为什么?
   (2)研究的结论是什么?理论假设是否得到了支持?证据是什么?
   (四)自我总结与评价(约3分钟)
   自我评价研究方法及数据的可靠性,总结和反思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
   论文答辩时的具体要求:
   (一)笔录委员提出的问题,当场确认已经正确理解了每一个问题;
   (二)离场准备每一个问题,不允许回避任何一个问题;
   (三)当场回答问题时,要主动征求委员的意见,保证充分的对话和沟通;
   (四)致谢!

 

  附录: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