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成功举办第二场学术论坛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10-15

根据本年度学术活动月的总体安排,9月26日高等教育研究所如期举办第二场学术论坛,日本广岛大学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孔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市教育研究院、清华大学的7位教授应邀线上参加了本场论坛。高教所全体在校生齐聚东荣大厦1408会议室,另有部分博士研究生、部分教师以及校内外学者、管理者通过腾讯会议在线参会。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赵俊芳教授首先介绍了第一场学术论坛举办的简要情况和本场论坛的两个主题,由衷感谢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研究所于杨、张雷生两位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上午的“比较高等教育”和下午的“选题与研究方法”两个主题报告。

主题一:比较高等教育

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黄福涛教授首先为线上参会师生作“欧洲大陆一流大学与本科教育”报告,与大家分享了欧洲大学本科课程改革进程和欧洲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特点:欧洲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多开设前沿和模块课程,注重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采用“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未设置通识或自由教育课程,因此,他认为需重新思考一流大学与一流本科(研究型)的必然联系。

加州大学常桐善教授与大家分享了“院校研究与大学规划”。他结合美国加州大学院校研究实践,从其功能、特征、机构职责、成果以及人才技能要求等方面进行阐释。他认为院校研究是校本扎根研究,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依托于大学的数据收集和储存系统的开发开展科学实证研究,院校研究在大学战略规划编制中具有预测作用。

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孔子学院孙建安教授以德国双元制为例,重点分析了德国高等教育中的产学合作。他系统梳理了德国双元制教育起源、发展及现状,着重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模式特征、类型、结构要素、优势以及质量保证体系,指出德国双元制成功的主要条件和可借鉴之处,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工程教育需要发展国际双元制教育。

主题二:选题与研究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阎光才教授就“学术生涯表现特征与制度调整”进行报告,阎光才教授首先阐述人的生命历程的可控性与不可控性,进而探讨压力与倦怠之间的机制。他通过提出基本假设、设计问卷、整理数据等环节,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组织要求、家庭与工作冲突、工作中角色冲突是导致高校教师倦怠的主要压力源。

华中科技大学余东升教授与大家分享了研究生如何进行选题与学术论文写作报告,他认为学术研究要具有问题意识并具备识别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问题源于实践和已有理论(包括文献),问题的梳理、分析必须建基于数据、文献等材料,问题是起点,材料、方法是基础,理论是指导,不同的研究方法具有不同的研究范式。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翁伟斌研究员的报告为“突破科研困境——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与规范”。翁老师从编辑和研究者兼顾的视角,强调运用新的理论构想、交叉学科或预判未知世界等方式确定好的选题,在此基础上建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他认为选题是一种理念的选择和较量,提高选题能力需要有敏感的意识、强烈的未知欲望和丰富的背景知识储备。

清华大学王传毅副教授结合实践研究案例对“作为专门方法的混合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他基于博士生的科研网络特征,在研究中发现:通过合作开展科学研究能够显著提升学者论文发表的机率,同行交流的频率是影响学者学术生产的重要因素。他强调在实证研究中既要重视数据更要重视数据间的逻辑关系。

在交流互动环节各位研究生及与会老师就国外课程改革现状、课程权力、欧洲双元制培养模式类型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气氛十分热烈。专家们的精彩报告拓展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强化了研究方法,激发了研究生尤其是刚刚步入吉林大学校门新生的学术热情,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学术活动月、学术论坛圆满落幕,期待十月的学术论坛如期而至。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