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峰

   刘海峰(1959.09—),男,汉族,福建惠安人(现泉港区)。1976年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 1977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1984年硕士毕业后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1987年起任副所长, 1988年在职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2年晋升教授,并应聘为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兼职研究员。1993年国家公派留英半年,在伦敦大学、剑桥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起任所长,兼任全国教育考试暨自学考试研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访日半年,在日本创价大学教育学部作访问教授,并开始担任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并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现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理论、考试制度与科举学。已出版《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科举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科举制与“科举学”》(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等个人专著5部,第一作者或主编出版《中国科举史》、《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中国考试发展史》、《福建教育史》、《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科举百年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比较研究》、《公平与效率: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著作8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厦门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在教育与历史之间——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科举学”——21世纪的显学》、《为科举制平反》等论文20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报)文摘》转摘23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45篇。
    担任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并主持教育部“修订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标准研究”、“中国高等学校校史确定的原则与标准研究”、“师范院校与农林院校更名问题研究”、“科举文化的研究”、“高考与多元招生体制研究”等10余项重要课题。曾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优秀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次、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次和二等奖两次。2005年被新浪网评选入围“年度文化人物”。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理论与教育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常务理事。被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15所大学或研究机构聘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并被聘为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名誉馆长。